浅谈《曹刿论战》
《曹刿论战》是一篇短小简练的文章,出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
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
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这篇文章被收录在语文教材中。初中时学到这篇课文,感觉不够精彩,水平也一般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曹刿,对国君说了一些没有实战用处的道理。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,听起来也不像什么高明的战术。但结果就是赢了。翻开历史,曹刿这个人物没有其他出名的地方,仿佛就是为了这篇课文而出现。现在我再读到这篇文章,才发现许多未曾注意的细节。
先看第一句: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
“齐师伐我”,好像齐国是侵略者,鲁国是正义的一方。其实这要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看。
公元前697年,齐襄公即位,政令无常,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。第二年,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。第三年春天,齐人杀死公孙无知,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。稍后,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,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,鲁军大败。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。鲁庄公十年春天,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,再次兴兵攻鲁,两军战于长勺。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。
简单来说齐国和鲁国在春秋时期是邻国,一个在现在山东的东北,一个在现在山东的西南。齐国发生了内乱失去了国君,鲁国趁机资助公子纠赴任国君,并出兵进齐。然而鲁国被打的打败而归。对于齐国讲,鲁国这是趁人之危,干涉内政,于是就发兵攻打鲁国。两军战于长勺,也就是此文的长勺之战。
《焦循正义》:“讨者,上伐下也,伐者,敌国相征伐也。”
这里用到了一个“伐”字,是一个中性词。在古文中主要是指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,而且师出有名,进军要以钟鼓示意。其实这个字就预示了为什么曹刿的战略能出奇制胜。
再看下一句:
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
这让我产生一个疑问,曹刿一介草民,凭什么能直接和国君会见?对此我找到了一些解释。
首先是先秦时期特有的一种制度:国人大会。
小司寇之职,掌外朝之政,以致万民而询焉。一曰询国危,二曰询国迁,三曰询立君。其位,王南乡,三公及州长、百姓北面,群臣西面,群吏东面,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,以众辅声明而弊谋。
这段文字就记录了小司寇的主要职责是召集万民开展国人大会,国民大会应该在说明情况下召开,并且举行的形式如何。很多人以为民主是西方制度下的产物,来源于雅典的国民大会。先秦时期,国人大会说明在前秦时期,确实存在过短暂的国民参政议政的制度形式。
然而所谓的国人并不代表全体人民 。周朝时期国家的管理能力有限 ,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地区,称“国”,“国”中之人称“国人”; 郊外的地区称“野”,那里的人就称为野人。可见,所谓国人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,在国事上是有发言权的。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到了战国就再不区分国人和野人,都俗称老百姓,并且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深,国人大会的制度也彻底消失了。
说一个题外话,我们熟知的“共和”一词也起源于周朝:
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厉王奔于彘,共和行政。”
公元前841年,周厉王因暴政引发国人暴动,被迫逃往彘,今山西一带。为了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,由周厉王的弟弟周定公(召公)和周厉王的亲信周共公(周公)共同摄政,史称“共和执政”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共和”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理念,指没有君主、国家权力由全体公民或代表集体治理的制度。
时隔千年,古人创造的词语再次重新发掘并赋予了新的含义。
回到原文,当时齐师即将讨伐鲁国,正处于国危之际,定然召开国人大会。鲁国的西边是曹国,根据学者考究,曹刿很可能就是曹国的流亡贵族。曹刿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国人,是能够参与议政的。
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
这里的乡人,就是上文介绍的的国人。西周时期用乡遂制度区分国人和野人。可见其并不是一般的贫民百姓,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。他问曹刿肉食者谋之,你参与什么。曹刿回答,肉食者鄙薄,未能远谋。从此处就可以窥探出,曹刿独特的态度和智慧。鄙视权贵,勇敢质疑权贵。这很可能是文章选为教材的一个原因。
然后就是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了:
曹刿问,凭什么打仗。鲁庄公回答,吃穿分给身边的人。意思是打战要依靠周围的豪强权贵。曹刿说恩惠不普及给百姓,人民是不会跟随的。
然后鲁庄公又回答诚信祭祀,祭祀在古代十分重视。商朝的主营业务就是祭祀,周朝时期祭祀的地位明显下降,但仍占据重要地位。可曹刿不以为然,认为这是小信。
然后鲁庄公把重点放到平民身上,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,说明他能体察民情。这一点立马的大曹刿的肯定。重视人民群众,关注民意和民生。这很可能是文章选为教材另外的一个原因。
接下来是齐鲁两国交战。
春秋时期的战争十分 注重礼法,当兵的大多都是国人,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。所以那时的打仗类似于贵族决斗,礼法是第一位的,取胜是第二位的。下面是战争的一些礼法。
- 宣而后战:在交战之前要派使者前往敌国说明交战的理由,而且“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”。
- 不重伤:就是一旦攻击了把对方打伤了,就不能在攻击第二次。
- 不禽二毛: “二毛”也就是老年人,战争中不能俘虏老年人,让他回去安详晚年。
- 不鼓不成列:也就是是不能偷袭,必须击鼓之后才开始交战。
- 不以阻隘: 战场不能处在危险的地方埋伏,必须是平原。
不逐北:如果人逃跑了,不能追。如果追也只能追五十步。这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原因。
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总体伤亡都不大。清人顾炎武在研究春秋的战争后说:
“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,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。”
后来战争越来越多,士兵数量越来越多,更加惨烈和无情。直到一百多年后,《孙子兵法》的出现,让战争进入了严肃和艺术的范畴。
《左传》:凡师有钟鼓曰伐,无曰侵,轻曰袭。
“伐”这一字说明这是一次堂堂之战,双方摆好阵形,击鼓为号,击鼓回应。双方准备好后再发起进攻。可是齐人三次击鼓,而曹刿不按常理出牌,迟迟没有回应。齐军只得不断地停止进攻,致使阵形散乱。这时鲁国突然进攻,再加上此次进攻只是示威的一般行动,齐国招架不住就败退了。
最后曹刿自我总结道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他实际上利用了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战术。同时,面对齐军,先冷静观察,再果断行动,也体现了他临危不乱、冷静分析的精神品质。
战胜后,鲁王大喜,任用曹刿为统帅继续抵抗齐国。可此后曹刿三战三败,很难评价他是否有真实的谋略能力。一方面,虽然曹刿的做法属于是礼崩乐坏的一种狡诈行为;但是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曹刿审时度势,灵活变通。这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。连教员都盛赞这一战术符合敌疲我打的游记精神。曹刿此后,让各国明白了一个道理,战争这种暴力行为不应该再讲究什么礼法,取胜才是硬道理。后来越来越多的兵法家横空出世,战国时期也出现了,战场上的战术愈加丰富和成熟。
《曹刿论战》中的胜利,不仅是策略的胜利,也是规则与变通智慧结合的胜利。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剖析,发现原本枯燥的课文中也有很多意思的部分。对于我们普通人,明白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这个道理,并能为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参考和应用,这篇课文就是有意义的了。